令人沉醉的鬆脆!經典法式甜品蝴蝶酥


法式甜品蝴蝶酥

蝴蝶酥以千層酥皮製作,咬一口香脆鬆化,令不少人為之著迷。由於不少人都認為它是法國在20世初製作出來,因此它作為經典法式甜品而廣為人知。其實它的雛形源自中世紀的土耳其牧民,隨著時間變遷,已進化出不少變奏版,現在一起來一睹蝴蝶酥的進化史吧!


蝴蝶酥因為似蝴蝶而得名?

對於香港人來說,蝴蝶酥似蝴蝶而得名是常識吧!但當我們研究它的英文名字Palmier,就會知道它本身與蝴蝶毫無關係。Palmier源自它法文名稱”feuille de palmier”,feuille de palmier意思是棕櫚樹葉,這是因為蝴蝶酥的樣子與棕櫚樹葉相似,為了方便法國人也改以palmier來稱呼。基於外形,另外亦有「象耳朵」、「眼鏡」等別稱。


蝴蝶酥的出身地是法國?

蝴蝶酥的身世並沒有明確文獻記載,基於它以法式酥皮製作及法文命名,普遍認為它在20世初的法國誕生,但亦有說法指它於奧地利的維也納首次出現,無論出身地是哪兒,它的雛形是源於古時鄂圖曼帝國的果仁蜜餅。果仁蜜餅以一層層的filo酥皮包裹果仁及蜂蜜。看到這裏就明白為甚麼會是蝴蝶酥雛形,因為它也是以層層酥皮製成,只不過酥皮是法式那種。

法國巴黎

蝴蝶酥的進化與變奏

完全以牛油千層酥皮烘焙的蝴蝶酥固然有其魅力,但在傳統上加入不同創意也很吸引,以下是各種不同的變奏版。


西班牙

作為將可可發揚光大的國家,西班牙人當然會在蝴蝶酥加入朱古力!這款變奏版叫La palmera de chocolate,是將蝴蝶酥的其中一面完全浸上朱古力,形成朱古力脆膜,在西班牙的麵包店很常看到它的蹤跡。


墨西哥

Oreja是墨西哥版的名字,是麵包店的主要商品之一。材料除了牛油和白糖,更會特別用上肉桂。製作時會將肉桂粉加入白糖,再與酥皮麵團混合,因此會有陣陣肉桂香氣。


上海

作為很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城市,上海的師傅成功將蝴蝶酥本土化,更成為經典海派點心。


香港

除了麵包店,也可在冰室或舊式茶餐廳中見到蝴蝶酥的蹤影。由於六、七十年代受到西方的飲食文化影響,當時的冰室在西式糕餅中加入本土元素,加以改良。例如蝴蝶酥就一改精緻,變成大尺寸,適合下午茶時配杯港式奶茶。時至今日,不少酒店和烘焙店都熱衷於創作新口味,原味、朱古力、抺茶、芝麻都已是基本款,更特別的可數黑松露、玫瑰、桂花等,當中黑松露獨有的香氣與牛油香極為合襯,甜中帶有咸香,將味道帶去另一層次,大家不妨試一下!

黑松露蝴蝶酥

看過以上介紹,相信大家對於蝴蝶酥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。無論是哪種口味的蝴蝶酥,它酥脆的口感都會令人沉醉不已,大家不妨於週末的時候,用它配一杯咖啡或茶,感受一下慢活的美好。



繁體中文
.js